Sunday, 31 March 2013

沃尔夫岛(Wolfe Island)


2013317
这天风和日丽,我们带麟儿去乘搭平板渡轮(Wolfe Islander III)前往对面的沃尔夫岛(Wolfe Island)。这座岛屿离金士顿(Kingston)20分钟的船程,每小时一班船,完全免费。我们是开车上渡轮,抵达码头后就跟着车龙排队,等着铁栅打开才驶上船。每一艘渡轮可承载约55辆汽车和330位乘客。而搭客无需排队,可以直接走上渡轮。通常从金士顿到沃尔夫岛的车辆不会很多,在开船前15分钟抵达码头也不要紧。但回程就比较多车辆,所以驾车出游的话就要尽早到场去排队。
沃尔夫岛是美加著名的千岛群岛(Thousand Islands)中最大的岛屿,约29公里长和19公里宽。岛上人口稀少,居民1400多人而已,是个非常宁静的地方。其实岛上没有什么景点,到处都是农地、牛羊马和大风车,冬季更显得冷清。据说夏秋季就比较热闹,有很多活动如打高尔夫球、玉米田迷宫(Corn maze)、观鸟和露营等。

麟儿在渡轮上与她的最佳旅伴(猪猪)合影


  冬天湖水结冰




我们可以趁周末来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享受平静的田园风光,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这里地势平坦犹如一马平川,无疑是骑车的好地方,所以我们打算夏季的时候再来这里骑脚车四处溜达或去观鸟,也打算从这里乘搭另一艘渡轮前往仅10分钟船程的小镇,即美国纽约州的开普文森特(Cape Vincent)去观光。到时再看看时间上怎么安排吧!呵呵~

Sunday, 24 March 2013

加拿大原住民文化


(续上篇) 

下午,我们参加了加拿大原住民举办的一个小活动,主要是推广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加拿大原住民包括印第安人(Indians)、因纽特人(Inuit)和梅第人(Metis),而他们常指的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是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即最早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民族。但这统称却不包括后两者,听说是因为因纽特人源自于加拿大北部沿北极圈/阿拉斯加(Alaska)一带的爱斯基摩人(Eskimo),而梅第人则带有欧洲和印第安的血统。



现场有展示和售卖很多原住民的食物和手工艺品,食物主要为Taco,而手工材料大多数取自大自然,如石头、木材、贝壳、羽毛、骨头、兽皮等。这个活动很不错,让我们对加拿大原住民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真是获益良多。这里分享几个表演片断让大家见识一下,原住民的文化还真特别哦!有个hoop dance我们忘了录影,是个小遗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个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NR=1&v=myII08S0SkI,表演有点类似,不同的是当天的表演者是个比较年轻小女孩。呵呵~

个人对少数民族/原住民的文化很有兴趣,觉得他们各有特色,非常有吸引力。在中国的日子,见识了土家族、壮族、藏族、彝族、纳西族和白族等的文化。以前在纽西兰的时候,最喜欢看毛利人(Maori)和太平洋岛群的民族文化表演(Fiji, Samoa, Cook Islands, Solomon Islands, Tonga, Papua New Guinea, Vanuatu),很享受他们的歌唱、乐器伴奏和舞蹈。也曾经到过澳洲中部(Central Australia)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乌鲁鲁(Uluru),又被称为艾尔斯岩(Ayers Rock),即澳洲原住民的圣地,去了解当地土族阿男姑人(Anangu)的文化信仰。后来去了格拉斯哥见识到了苏格兰人(Scottish)的风俗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来加拿大旅居的原因之一。听同事说这里夏季会有很多庆祝会,我们希望能到原住民的部落出席78月间的Pow Wow,即印第安人集聚一堂的庆典活动,很期待能看到更多的表演。


这是因纽特人的抓鼓表演,那单面鼓称为qilaut,鼓膜由角鹿(Caribou)、海豹或海象的皮做成。这个表演常见于新生命的诞生、婚礼、因纽特男孩的第一次捕猎、季节的变化和丧礼。演奏时,表演者左手持鼓柄,右手拿着鼓槌从上、下两个方向击鼓,有点像中国东北部满族人的抓鼓。据说,以前都是由因纽特男人击鼓的,现在男女亦可。


 
这是因纽特人的喉鸣游戏歌(Throat singing),依他们的语言(Inuktitut)称之为Katajjaq.演唱时,两位歌手面对面站着并用双手抱着对方,然后用咽喉部发出不同的音域、音质和音长等声音。他们用吐气和吸气技巧来控制音质,因而被视之为一种游戏,而不是民族音乐。据说,这游戏歌是因纽特妇女趁男人们出外猎食时的一种娱乐。


麟儿最喜欢的Iroquois/Haudenosaunee Stomp Dance,她跟着人龙走,一点也不胆怯或怕羞,反而显得很愉快。这小丫头回到家还一直哼着那旋律呢!




Monday, 18 March 2013

枫糖节


每年的3月间,加拿大的很多地方都会举办枫糖节(Maple Syrup Festival / Maple Madness),可谓枫叶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星期六早上(16/3/2013),我们带了麟儿到Little Cataraqui Creek Conservation Area去参加这个活动。缴了入园费后(大人加币5.50,小孩加币3.00),我们一同乘坐四轮有蓬大马车(Wagon)到枫树林去看人采集枫汁和熬制枫糖浆的过程,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制作方法。那里有位很亲切友善的印第安人(北美洲原住民,加拿大惯称之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向参观者介绍了他们早年采集枫叶树液和制作枫糖浆的器具和制作过程,让我们上了一堂人文课。其实枫糖浆不是由枫叶提炼成的,而是取自20年以上树龄的枫树液。
开心地等着坐大马车的麟儿

据说,枫糖浆是由古代印第安人所发现,浓缩成糖浆后作为食品。在枫树的主干打洞(或用斧头劈开),再以皮桶(后期由铁桶替代)接树液。然后,把采集的树液拿去蒸煮好一段时间,主要是把水变成蒸汽散发掉,剩下的就是浓缩后的糖浆。


 
原住民最先使用挖心后的树干当器皿来煮树液,他们采用石块加热的方法,即把烧烫的石头逐个丢进树干里加温,慢慢煮沸树液。他们道地取材,当时用的就是一对鹿角来夹起热烫的石头,接着用树叶把石头上的烟灰扫掉。我也和麟儿依样画葫芦,我们夹的当然不是滚烫的石头,而是普通的小石块。呵呵 ~




现代的制作过程更先进,直接在树干的洞口插进塑料管,然后连接到大管子,并让树液最后流到储存罐中,再通过蒸馏与过滤技术更有效率地生产枫糖浆。



离开前,我们不忘在烤饼屋(Sugar shack)品尝了新鲜出炉的烤饼(Pancake),上面淋上了香甜的枫糖浆,再配上热腾腾的巧克力。Hmmm…….ho chiak!真好吃!




Sunday, 10 March 2013

麟儿彩色


女儿从19个月开始自己手握蜡笔涂画,姿势还算正确(不是那种用整个手掌握笔,而是拇指食指对捏式)。后来因为觉得有些蜡笔上色很脏,容易留下脱落的颜料屑,而改为彩色笔。我从书局买了本“Kumon - My book of coloring”,让她依照提示上色。除了可以让她认颜色、学名称,也可以训练她的精细动作。

22个月大的麟儿

初期,麟儿握笔不顺,可能太轻,所以彩色了但颜色很浅。过了一段日子她的手指功能逐渐成熟,她也好像摸索到一些窍门,懂得用手指控制笔度,彩上的颜色就更加鲜艳了。她上色的方式无规则,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下手。很多时候会彩出线或留下很多空白处,无法完整地彩完一个练习。后来日子久了,我看得出她在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上有进步,可以控制不让笔挥“出界”。有时候也要看心情,太过兴奋也会彩出线,因为‘精力充沛、挥笔过度’。呵呵~

再来就是用色问题:初期,麟儿喜欢‘一色走天下’。她有一阵子很喜欢紫色,举凡什么都是紫色,彩人物可以从头‘紫’到脚,连猫狗也是。啊。。我真还没有看过紫猫紫狗紫人!*晕* 说了她很多次,她还是故态重萌,依然我行我素。她认为猫狗是可以有紫色的,就像人穿色彩的衣服一样,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颜色。现在的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并非坏事,我也不想过度左右她的意愿。我知道这也许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还是希望她在用色方面不要那么拘束,可以更自由些,几种颜色一起用。忽然有一天她开窍了,她的彩色图更加色彩缤纷,让人看了心情也跟着漂亮起来。原来,她真有听进去我们给她的建议。嗯。。这个小丫头!


 麟儿初期的作品,很多都彩出线,所以看起来有点乱。


这是她有一天,忽然递给我看的作品,完全在我的预料之外。我的当即反应是‘Wow!! Wow!! Excellent! Very neat work!



“绘画有助于锻炼大脑,刺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促进手脑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智力水平。”